尧山壁:在大俗大雅间“左顾右盼”

“无声的绿”——一场别具一格的雅集,于2024年12月1日在石家庄呈明书店与读者见面。活动中,10位书家对《尧山壁散文精选》中的内容进行书法再创作。这一场雅事,全赖尧山壁成全。他呵呵笑着,将自己从青年至耄耋,花费数十年光阴写就的文字献出来供大家“挥霍”。他随性至极、率真至极,文也如其人般洒脱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然朴实中总带几分“仙气”,飘飘然从纸上跃入读者的心。正如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穆涛所言,尧山壁的散文“写法老到,入了化境”。尧山壁今年已有87岁,他生在炮火中,即使隔着数十年的光阴,从他的文章里也可辨认出那些从未见面却倍感亲切的面庞。“我家世代务农,爷爷握锄杆儿,爸爸扛枪杆儿,只有我在耍笔杆儿。”尧山壁说,他的文字扎根在尧山深处,流淌在泥洋河畔。这山、这河,结结实实地系在了他这个游子身上。打尧山壁记事起,泥洋河已成了一条干河,但仍能看到河道在他家门前拐了个弯儿。这是一种特别的缘分,背后有一个关于他父亲的故事。 [详细]

揭开木雕技艺的神秘面纱——许红阳和他的木雕博物馆

许红阳的木雕博物馆坐落于城市的繁华地带,如同一颗镶嵌在喧嚣都市中的宝石,熠熠生辉,吸引着周边的社区居民和过往的职工群众。“我们的木雕博物馆从外墙开始,便将传统的徽派风格与现代化的简约装饰融合在了一起。城市人文公共空间的标识醒目地悬挂在墙上,不仅彰显了我们的艺术情怀,更让市民觉得艺术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许红阳对于木雕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位与老一辈不同,他要亲自揭开盖在它头上的神秘面纱,并渴望自己这一隅空间能成为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的栖息地。不久的将来,当艺术与城市生活融合成为新的潮流时,他早已自豪地站在了这场变革的前沿。井陉木雕,这一源于清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在许红阳的家族已经传承了13代人。从小他的世界便充满了木屑的清香与刻刀的韵律。在父亲和爷爷的悉心培养与熏陶下,他也逐渐迷上了这门古老的手艺——7岁学画、13岁正式拿起刻刀,从热爱到入门,他足足花了6年的时间。学习木雕的过程十分枯燥,许红阳对于童年唯一的记忆,便是每年的寒暑假听着其他小伙伴在外面疯跑、大笑,而他只能躲在自家的博物馆里跟着父亲认识各种工具,学习辨别木材的质地与纹理……有时他还会和大人一起深入大山挑选合适的木材。 [详细]

与文学的奇妙缘分——郝建国和他的文艺评论家工作室

“三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多种职业,却始终与文学二字不离不分……”每当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郝建国感慨良多。大学老师、编辑、作家、文艺评论家、社长……郝建国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新身份,而不管境遇如何转变,所有初见他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问一句:“您是大学老师吧?”他很喜欢“老师”这个称呼,在他看来,纵使世界瞬息万变,公众学习手段不断转化……“老师”这个角色永远藏在繁华背后,默默地行使着不可取代的职责。“如果我们面对面地将自己对文学的感悟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大众,是最幸福的事。”明年,郝建国将从花山文艺出版社退休,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他对退休后的生活已经做了初步的规划——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在名家工作室里,再做一次老师。郝建国认为,自己在高中之前与文学并没有太多交集,如果非要给这条文学之路找个起点,应该从高中时一次写作文的经历谈起。“我印象很深,老师给布置的作文名叫《我的叔叔》,我对叔叔印象不好,便改写成了《我的姑姑》,因为我想起姑姑就文思泉涌。”郝建国说,作文交上去,老师单独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你这样写肯定考不上大学。”但是后来,郝建国不但考上了大学,高考成绩还相当不错。 [详细]

山园绘古趣——李俊邑和他的艺术家工作室

距离石家庄市中心40多公里的井陉矿区凤山镇,虽地处山区却不能躲避盛夏的骄阳。书画家李俊邑却愿意离开城市的空调房,驱车前往坐落于此的工作室,在800岁老槐树的树荫下等待难觅的清凉。他说,这才是夏天应有的场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火的骄阳、聒噪的蝉鸣……才最本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李俊邑说,这是自己爱上这间工作室的原因。他在这里能充分与现实融合,从而生发出对真善美的感知力。“尤其是在静谧的夏夜,心与大自然的对话,震耳欲聋。”井陉矿区的老院子从不似江南园林般细腻温婉,也没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站在门外,你几乎无法分辨出哪一间才是李俊邑的工作室。然而当你推开院门,历史沧桑感便扑面而来。经百年洗礼,已被风化出坑洞的砖墙;不知何年何月由春风“栽下”的植被;旧门板、斑驳的影壁墙……这里的一切都与李俊邑笔下古意盎然的山水画相映成趣,仿佛已穿越至百年前,马上便可聆听民国大师的教诲…… [详细]

更多

  • 肖建科:书画皆“有意”城市满“畊香”
  • 成君:方寸宇宙 金石情怀
  • 张立农:生活的诗意表达 劳动的时代赞歌
  • 张爱民:诗书悦雅 “闲庭”生欢
  • 彭蕙蘅:让“梆腔”唱进百姓心窝
  • 王雪琳:绿水青山徽派装
  • 吴桂云:戏里戏外皆传承
  • 刘金凯:“冀”有书香气自华
  • 孟醒石:让“文学火种”点亮平凡生活
  • 许荷英:梆腔嘹亮,唱尽燕赵古今豪情
  • 李浩:用文学唤醒英雄
  • 祁海峰:画意笔韵绘出时代大美
  • 张洪顺:捧逗之间 道尽人间喜乐
  • 杜川:“破”院儿有画儿 “最”解人间风情
  • 李杉:“剧”精彩点亮城市文化大舞台
  • 秦川:用音乐浸润一座城

  • 书画皆“有意”城市满“畊香”
  • 方寸宇宙 金石情怀
  • 大美至素
  • 生活的诗意表达 劳动的时代赞歌
  • 诗书悦雅 “闲庭”生欢
  • 让“梆腔”唱进百姓心窝
  • 绿水青山徽派装
  • 戏里戏外皆传承
  • “冀”有书香气自华
  • 让“文学火种”点亮平凡生活
  • 梆腔嘹亮,唱尽燕赵古今豪情
  • 用文学唤醒英雄
  • 画意笔韵绘出时代大美
  • 捧逗之间 道尽人间喜乐
  • “破”院儿有画儿 “最”解人间风情
  • “剧”精彩点亮城市文化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