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利:巧手妙思为设备排障的“钢铁侠”
——记河钢衡板事业部维修工段长张明利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张明利调整带钢运行参数
人物名片
张明利,现任河钢衡板事业部维修工段长。1993年进入河钢衡板,从事维修工作28年,解决多项制约生产发展的课题,上报合理化建议超过100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先后荣获河北省燕赵金牌技师、河北省职工创新能手、河北省首届百名能工巧匠等多项殊荣。2018年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人物速写
中等身材、精力旺盛,一双大眼睛闪烁着纯朴的光芒,整个人从里到外透着一股机灵劲儿,这是张明利给人的第一印象。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勤奋好学,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韧劲儿,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用一双灵巧、有力的大手成为机械设备的“金牌保姆”,时刻保障它们的“健康安全”。
张明利从一名维修工逐步走上工段长岗位,成为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还成为公司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一路走来,只有他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牢记责任和使命,争做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新时代技能人才,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再立新功。”如今,他正朝着自己的新目标阔步前行。
■张明利(左)是一个维修多面手
1
“技工男”勤学苦练成长为“技术明星”
1993年,张明利从衡水市劳动技校钳工专业毕业,来到河钢衡板成为一名维修工人。从学校到车间,从理论到实操,张明利感到差距不小,庆幸的是,公司业务能力最强、经验最丰富的王文鹏成为了他的师傅。当时,公司有什么重要工作、新任务,都让王师傅挑头干,每项工作,王师傅都完成得特别好。身边有这么出色的师傅,张明利暗下决心:“将来要和师傅一样优秀!”于是,张明利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工作中多问、多学、多动手,不惜力气,紧跟师傅跑。凭着自己勤奋好学、爱钻研的韧劲儿,两年后,张明利成了厂区内最年轻的班组长。
当时,锻工车间有几台下料锯床,设备不大,自带集成液压系统,一旦出现故障,特别难修理,为了防患于未然,张明利决定花时间把它研究透,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是,借着自己住单身宿舍,时间相对富裕、距离车间近的优势,下班后,他把时间都用在研究下料锯床上,自己一个人,把故障设备拆了装、装了拆,搞清各部件功能,捋清油路,搞懂液控原理,摸清各部件之间装配间隙,最终,张明利把维修下料锯床的技术熟练掌握了。有一天,周末休息,张明利和几个同事出去玩,天黑回到宿舍就听说,锻工车间来了一批下料任务,量大时间紧,却只有一台下料锯床能用,按时完成不了任务。于是,张明利立刻跑到车间,连夜将不能用的三台下料锯床修好,保证了下料任务按时完成。
■张明利点检轴承备件质量
王文鹏师傅在公司有个外号叫“王老细”,意思是干工作认真仔细,张明利学到了师傅的“精髓”——对每项工作应有的担当和责任。1998年,国产第一台大型冷轧机在河钢衡板冷轧厂建成,当时问题较多,迟迟不能达产。全公司挑选四名钳工调往冷轧厂,张明利就是其中之一,负责轧机维修。困扰轧机的关键问题是液压系统不稳定,张明利年轻气盛,解决不了问题心里过不了这个“坎儿”。于是,白天他在厂里液压站对着机器拆了装、装了拆,一遍、两遍、十遍、二十遍……晚上,他看书查资料,资料不够就自己去买,当时一个月工资才400元,张明利花100多元用来买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近两个月,张明利终于把液压系统不稳定的难题彻底攻克。此后,张明利“乘胜追击”,在近两年时间里,把影响轧机工作的其它问题逐一攻克。设备完好率由当初开开停停达到了93%以上,成了国产轧机中的一面旗帜。自此,张明利在公司声名鹊起,成为职工们心中的设备维修“明星”。
■张明利检修产线设备
2
让生产线上“老修”变成“新改”
“搞维修,少坏少修,逢修必改,改着改着就有思路了!”这是张明利对自己本职工作的“总结”。
一直以来,1#轧机换辊行走车在装辊时承受来回冲击,行走传动机构经常损坏,液压马达输出轴经常在键槽处崩裂,在线共用两台进口马达,三个来月就需要更换一台,造成成本上升,故障停车时间过多。“一定得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张明利锁定目标后,每天上班时间在车间里琢磨它,下了班回家看书研究它。经过半个多月的摸索实验,他通过改造行走机构增加强度,改造传动方式延长液压马达寿命,在狭小的空间内采用紧凑的齿轮传动,扭矩输出从单键传动改为花键传动,筛选性能数据满足国产液压马达要求,改进机架配套使用……“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造,原来一年大约要消耗4—5台液压马达,一台成本6400元。改进一年来,至今一台未坏,预计改进后传动系统的寿命在3年以上,年节约3万余元,节约停车时间600余分钟。”张明利颇有成就感地说。
■张明利和同事一起进行维修作业
2号脱脂的40T/H脱盐水设备的优化提高,轧机乳化液搅拌系统改进,2#拉矫卷筒涨缩缸芯杆结构改造……张明利参与的设备改造越来越多,受到职工们的一致好评。前几天,张明利到磨床车间,正好碰见装配工检查测量座子平行度,工段长姜晓辉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提供的这种检查测量工具、操作法太好了,为磨床立了一大功。老办法找正一对座子,需要两人1天时间,测量出的数据不稳定,与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有很大关系,需要专业人员,精度最高也就0.2毫米。新方法找正一对座子,一名装配工1个小时左右即可完成,测量数据准确,百分表直接出数,精度可达0.01毫米,最少提高20倍,真是又快又好。对此,张明利却说:“设备维修改造,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横剪设备经过张明利改装后板材质量更加稳定
3
执着创新为企业高端生产线“护航”
“乐其业,负其责,精其术,竭其力”,张明利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河钢衡板事业部使用高压压缩气的生产线较多,有时偶发多台套大用气量设备同时工作,这时会发生压缩空气整体瞬时压降大现象。除横剪生产线以外其他生产线都可正常生产。但横剪线对气压稳定性要求苛刻,虽然是瞬时压降,只要关联到横剪线就会突发停车。更让张明利心急如焚的是,横剪线主要承担高端镀锡产品的剪切重任,所供客户几乎都是国内外高端客户,停一次车就会出现一批废品,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还直接影响客户的正常交货期。去年年初,张明利经过反复论证后,决定对横剪关键设备点通过加装气动三元件、单向阀、小型稳压气泵来解决这一难题。经过试验,设备运转良好,加装设备成本停一台空压机两天费用即可,运行成本可忽略不计几乎为零。
“对接高端、服务客户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维修人员要紧跟客户需求,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并贯穿到维修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每一次维护都能提升设备质量保障能力,保障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优质产品。”张明利坚定地说。
■张明利检查设备的同时谋划设备革新
与此同时,在900轧机工序,张明利在利用现有设备基础上,将轧机生产带钢板面加宽50mm,改造后达到预期效果,有效增加了河钢衡板对产品的生产选择余地和调配手段,并在不增加费用的前提下,实现高端产品产能提升5%。“我们班组当月产量,成材率都是第一名,这要感谢张明利带领团队针对设备进行的改造加宽!”河钢衡板事业部900轧乙班班组长田志磊和工友们由衷地说。
创新之外,张明利用匠人的金刚钻,勇敢承担产线的棘手“瓷器活儿”。由他主要牵头的铅封工艺技术操作法,不但获得国家专利,并在河钢衡板得到大力推广,该操作法的运用可大大延长修复设备的使用寿命,每年压缩停车时间近130个小时,折合产量2400余吨。针对2号轧机的AGC厚控改造,通过对自动压下率进行工艺优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精度控制和灵敏度,实现了“不管客户有什么样的厚度要求,2号轧机都可以满足”的效果。“把专业视为珍宝,去珍惜、维护、提升,它也会给你回报,那就是品质的提升、客户的满意。”张明利坦言。
■张明利研究设备改造方案
4
带领团队开启“头脑风暴”
传承工匠精神
随着河钢衡板产品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对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河钢衡板于2015年成立“张明利职工创新工作室”,张明利被该公司“点将”,成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这是我和工作室团队立下的座右铭。”张明利至今依然牢记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创新工作室成员包含技术科长、工程师、技师,均是精挑细选的佼佼者,专业涉及机械、液压、电焊、电气和计算机等多个领域。为使创新工作室发挥最大效能,张明利制定出每个人的学习成长计划,并对工作室成员实行绩效评定,将合理化建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进操作法、职业技能大赛等项目纳入其中,形成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对于我们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创新工作室成员、河钢衡板事业部维修班长闫海涛坦言。在2016、2017年举办的衡水市技能大赛中,包括刘佳在内的河钢衡板张明利创新工作室成员连续两届包揽前三名。
“头脑风暴”是张明利对他的工作室经常引用的一个词语。原来,张明利会定期组织召开专题推进会,发挥全体成员“协同效应”,采用“头脑风暴”等新的工作方法,凝聚大家的创新、创造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将精品意识植根于各项设备检修,解决制约产线能力提升的问题。
今年1月份,河钢衡板事业部脱脂工序突发跑偏问题,脱脂对中偶发出现成卷不齐,一旦到下个轧制工序的时候极易出现擦划伤,严重影响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甚至直接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张明利经过反复认真研究拆装发现,脱脂对中为小型独立液压系统,此系统存在原始设计缺陷。于是,张明利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将电机泵组整体挪到油箱外,在泵出口加装过滤器并安装5微米内的过滤滤芯。改造后设备运行良好,高端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且年降低成本10万元。
如今,张明利上报的合理化建议已超过100项,荣获河钢集团“合理化建议”一等奖、衡水市优秀创新成果奖、河钢衡板科技创新奖等多项荣誉。在张明利这个“标杆”指引下,创新工作室如同一个孵化基地,越来越引导更多、更优秀的职工加入,逐步形成学技术、比本领、出能人、重人才的大环境,先后有30余名河钢衡板职工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其中6名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基石。
择一事,终一生。“未来路,我依然会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带好头,带好徒!”张明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匠人精神不仅存在于时代的纪念碑上,更在平凡而又普通的日子里闪耀光芒。
■文/本报记者杨艳 通讯员刘玉红
图/本报记者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