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王小平:设备正常运转的守护神
——记华北制药集团北元分厂电工王小平
河北大工匠
人物速写
他瘦瘦高高的,工作服上没有一点油污,看上去斯文儒雅,一点也不像一个长期扎根生产一线、跟机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工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蓝领,只会几句简单的英文,可是面对一本本厚厚的纯英文设备使用说明书时,却能抱着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抠,硬是一字不差地翻译了整本;他平时笑容可掬,没有一点脾气,可是却会因为徒弟的一次不按规定的操作而大发雷霆;他说话慢条斯理,办事不急不慌,可每当机器发生故障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不喜欢太时尚的东西,有QQ却几乎不用,有微信也只是在和工友交流业务时才用一下,可是,他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夜跑达人”。
他就是王小平,一个凭借勤学苦练成为技术大咖的电工。
人物名片
王小平,华北制药北元分厂的一名普通电工,从1980年走进华北制药的那天起,就拿着电笔、万用表开始了自己的电工生涯。1995年,他任北元分厂的电工组组长,工作期间,他处处以身作则,脏活、累活、有技术难度的活总是冲在最前边,他带领的电工组多次被北元分厂评为“服务明星岗”,生产设备开机率由98%提高到99.3%,确保了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2011年,以他名字命名成立了“王小平创新工作室”。多年来,先后完成技改20多项,其中有多项成果先后荣获全国优秀“QC”成果、省优QC成果、全国医药行业“QC”成果一等奖等,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王小平与自己改造的消毒烘箱
当一瓶瓶粉针制剂“走”下生产线,“走”进各个医院、社区卫生院时,意味着又将有很多患者得到治愈、一个个生命健康得到守护。这其中,不但有医务人员的功劳、有药品研发者和生产者的功劳,还有一群维护制药设备正常运转的工人的功劳。
王小平就是这群工人中的一员。
设备发生故障,严重影响生产的危急时刻,有他坚持笃定的身影;面对重大技术改革难题时,他挑灯夜战、无畏艰辛和孤独。对工作,他一腔热忱;对徒弟,他倾囊相授。
37年来坚守生产一线,王小平演绎了一个合格的电工是如何把一项单调的工作当作毕生事业来完成的信念和追求。
1 技术过硬 他是厂里的“定海神针”
“有困难找王师傅。”这是在华北制药集团北元分厂工人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不管什么时间、不管多么危急的状况,只要拿起手机顺手一拨王师傅的电话准能拨通,而王师傅一准儿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厂里,把别人搞不定的问题处理妥当。
这个“王师傅”就是王小平。
有一次,粉针一车间主任陈利明突然发现,洗瓶烘箱的热段风机不转了!
常年在药厂工作的人都知道,别看药瓶小,那也得经过清洗杀菌消毒后才能成为合格的无菌瓶,然后才能往里填装药粉。如今,洗瓶烘箱“罢工”了,这就意味着至少有三条药品生产线要停工。一条生产线一天大概要生产20万瓶药,三条同时停工会对企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可想而知。陈利明不敢怠慢,马上通知当班的电工火速救援。
可是,故障却远没有想象中简单。起初,电工以为是热段风机发生了故障,可是当更换了新的风机后,设备却依然无法启动。经过再三检测,才发现是热段风机和变频器同时坏了。“病根”找到了,电工的汗也滴下来了。原来,变频器里有好几十条运行参数,洗瓶烘箱工作时热段风机转多快、靠外部控制还是内部控制都取决于这些参数。换风机容易换变频器却难,因为除了王小平,没人比他更熟悉变频器的参数调整。当时已经是夜里11点了,王小平早已下班回家,说不定此时已经休息了。怎么办?
短暂的犹豫后,陈利明还是拨通了王小平的电话。电话那头,听完简单介绍后,王小平已经睡意全无,他掀开被子下地、穿衣,驱车直奔工厂。15分钟后,他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发生故障的洗瓶烘箱旁。
只见王小平先是换上一台新的变频器,然后把原有的参数一条一条调出,并重新输入到新的变频器里。原有的参数有30多条,他就不厌其烦地一条条抄写、输入,等全部输入完毕,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点了。而此时,机器运转时的嗡嗡声又重新在车间里响了起来。
其实,变频器刚刚开始运用到生产设备中时,王小平和其他人一样,对这玩意儿一窍不通。为了学会参数调整,王小平从网上找了大量资料,设备生产厂家留下的说明书被其他人弃若敝履,可他却视作珍宝般捧着反复研究。他还自己花钱买备件,照着说明书一点一点调试。每次都要调试到机器听从指挥正常运转为止。如今,这个别人看起来高深莫测的技术,对王小平来说已然成竹在胸了。
■王小平调整设备控制系统,保证设备运行
2 勇于创新 做技术革新的“排头兵”
2011年,以王小平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了。王小平也开始走上技术创新的道路。
药厂清洗药瓶和家里刷锅洗碗不一样,要求特别严格。洗药瓶不能用自来水,必须要用注射用水,可是注射用水贵啊,一吨要十多块钱。用水能不能省一点?怎么省?成了当时王小平日夜琢磨的问题。
当时,北元分厂用的是德国博世公司进口的洗瓶机,这台机器的新鲜水有6个喷针,一次能同时洗6个药瓶。王小平发现,这6个喷针总是在一刻不停地喷水。在小瓶的清洗过程中,当喷针清洗完小瓶内部退出瓶口后,注射水仍然喷出,但没有起到清洗小瓶的作用,而且当洗瓶机故障报警停车和临时停车时注射水始终是处于喷出状态,这些都会导致注射水的严重浪费。怎么才能让喷针退出瓶口后就不再喷水呢?
经过反复研究,王小平决定在注射水管道上安装电动阀门,通过传感器传递信号,控制电动阀门的开合。而关于电动阀门的选型,从国产到日产,再到现在使用的德产,王小平做了无数次实验。如今,经过改造后的洗瓶机,喷针进入瓶口时才开始喷水,喷针一旦退出瓶口就停止喷水,注射用水的用量比改造前节省了50%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资金30余万元,而这项“洗瓶机节水系统的研制”项目也获得了河北省科技成果奖。
对于德国设备的国产化改造,则是王小平所做的另一项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创新。
分装机分装药品时,不同剂量的药品分装速度是不一样的。当时,北元分厂使用的分装机是早年间从德国博世公司进口的,要通过调节分装机主机皮带松紧控制分装机的车速。时间长了皮带会有磨损,必须定期更换。换皮带是个比较麻烦的活儿,每换一次皮带就要花费三四十分钟,而且工人进入设备里更换皮带,每次换完皮带还要对房间、设备净化30分钟后才能再开车,程序异常繁琐。王小平突然想起,有一次在兄弟药厂参观时发现,他们的分装机不是这种机械式调速,而是变频调速,只不过他们用的变频器和主机是纯进口的,价钱昂贵。于是,王小平提出改造北元分厂的分装机主机。他和其他电钳工一起研究、设计了用变频调速主机替代原机械调速主机方法,如今,北元分厂所有的博世分装机都已经实现了这种变频调速改造。改造后的分装机调速方便、速度稳定,彻底解决了因车速不稳造成的分装机装量不稳现象,提高了产品质量。
■王小平自学英文翻译进口设备的说明书
3 勤学苦练 技术大咖终养成
“其实我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比别人花费了更多心思而已。”工友眼中的这个技术大咖说起自己的成就来竟是如此轻描淡写。然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1980年,只有高中学历的王小平第一次走进了华北制药集团的大门,那次招工,涉及到的工种很多,可王小平却一眼相中了“电工”这个行当。当年选择当电工的理由如今王小平已经记不大清了,细细想来,可能和从小喜欢在家里“搞破坏”有关。
在王小平的记忆深处,还留存着这样的画面:家里新买的闹钟,他拆了又装上,可是组装后的闹钟却走得不准,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骂。直到迈进华北制药的大门,英雄这才有了用武之地。
虽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高中”含金量高,可那个年代的人都不学英语。“不用学英文,照做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句话成了无数莘莘学子信奉的真理,王小平也是其中一人。但是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自己的工作时,王小平却有些傻眼。
当时,华北制药刚刚购置了一台德国设备,老外留下的机器图纸和说明书上全是英文。为了把图纸和说明书摸清吃透,王小平利用闲暇时间翻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然后再用所学不多的英文知识把整句话贯穿起来。100多页的电气图纸,王小平足足翻译了一个多月,图纸上也密密麻麻写满了汉字。直到现在,王小平的徒弟们使用的图纸上还有他给标注的中文标记。
一般电工工种出徒要3年,可是王小平却只用了一年半。那个年代,师傅都不太愿意教徒弟,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王小平就偷着学。师傅修完设备,王小平总是打开控制箱去看看师傅修了哪些地方。工余时间别人在聊天,他却在抱着技术书学习。正是凭借着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王小平才能成为一名技术大咖。在他看来,保证每一台机器正常运转、保证每一瓶药质量达标,就是自己在这个看似和制药不搭边的岗位上所做的贡献。
■王小平和贴签主机手探讨贴签速度可调的问题
4 双面怪人 生活工作迥不同
对电工钱永胜而言,王小平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
钱永胜是王小平的徒弟,从一进厂就跟着王小平学技术,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
在钱永胜看来,王小平有两怪,其一是他的毛病,其二是他的脾气。
王小平有惧高症,这在北元众所周知,企业组织职工外出旅游,但凡距地面高一点的地方,王小平绝对不会涉足,用他的话说,上去了“头晕、腿打哆嗦”。可是,令钱永胜搞不懂的是,师傅的惧高症却经常“选择性发作”,生活中表露无遗的症状在工作中却会消失殆尽。
因为制药企业的特殊性,药品生产车间的室温需要常年保持在18——26℃,单靠空调降温,耗电量太大。于是,企业在车间顶层安装了一个晾水塔,晾水塔里的冷却水通过管道在车间每一台空调里循环达到降温的目的。
有一年秋天,晾水塔的电机坏了,直接影响到给冷却水降温,必须马上更换电机。
北元的厂房一共有8层楼,楼顶的晾水塔距地面的高度大约有50多米。更换电机的时候,王小平二话没说,背着工具袋就上了顶楼,只见他三下两下爬上晾水塔,稳稳地操作起来。在钱永胜的记忆里,那天风特别大,站在地面上衣服都会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更别提在楼顶作业的王小平了。钱永胜有些担心地看着师傅,生怕他的惧高症突然发作出点什么意外。可是,王小平却仿佛全然不记得自己还有惧高的毛病,直到他和其他工友一起把电机换好,才从晾水塔上退了下来。
“一干起活来就顾不上想这些了。”面对徒弟关切地问询,王小平嘿嘿一笑说,“你们年轻人上去我不放心,晾水塔那么高,别再磕着碰着的,还是我上去心里踏实。”
王小平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好,总是笑眯眯的,脸上一团和气。“可这人真要骂起人来凶着呢。”想起自己的那次挨骂,钱永胜还显得有些心有余悸。
干活之前先验电,这是王小平定下的一条死规矩。可是有时候钱永胜却偏偏爱偷懒,“把开关拉了闸不就得了,干啥还要验电,多此一举。”
有一次,钱永胜在维修一台故障设备时,又像往常一样,只是拉了闸,没有验电就登着梯子开始作业。不巧的是,这一幕偏偏落在刚好经过这里的王小平眼里。
“我反复强调的合闸验电你为啥不听!你咋知道这设备不是两路送电!万一设备上还带电咋办?就算没有电死,万一从梯子上摔下来怎么办?”等钱永胜从梯子上下来,王小平劈头盖脸一顿训斥。钱永胜有点发懵,他没想到自己一次不守规矩的操作竟然让一向好脾气的师傅发了这么大的火。
没过多久,钱永胜的工友在更换应急灯里的镇流器时,因为拉闸后没有验电,被应急灯里的电池电麻了手臂。看着工友呲牙咧嘴一脸痛苦的表情,再想想之前师傅的训斥,从那以后,钱永胜再也不敢不验电就工作了。
■文/本报记者李华
图/本报记者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