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会:专治“疑难杂症”的“油井大夫”
——华北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作业大队井下作业工孙连会
人物名片
孙连会,51岁。自1984年9月参加工作,在华北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井下作业工岗位一干就是32年。32年一线工作经历,孙连会练就“眼锐辨风险、脑勤有对策、手巧出成果、心诚带高徒”的绝活儿。
作为一名“油井大夫”,32年来,孙连会在野外油井间穿梭奔忙,完成各类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成果170项,目前已有86项专利获得授权,累计创效3000余万元。先后荣获河北省“能工巧匠”、“金牌工人”、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他自称“油井大夫”。每一口井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油井“闹病”,症状虽同,但病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需要凭借经验、技术、眼光去判断,对症下药。
已至不惑之年的他,从事“油井大夫”已经32年。在这个业内公认脏、累、苦、险的行当,32年来,他一直醉心琢磨如何改进修井工具,根治油井“疑难杂症”。
斑白寸发的他,如今平均每月申报一项专利。独立或带领团队完成170项发明创造、极具经济价值的103项创新成果申报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职务专利,推广应用于油田生产实际。
常年野外作业、肤色黝黑的他,练就发现油井症状的“火眼金睛”,快速“手术”处置技艺。至今他所带班组14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或事件,近10年连续施工1300多井次无一返工井或返工工序。
他就是孙连会,华北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井下作业工。
孙连会带着徒弟在采油现场研发新设备
1、11年打造环保修井神器“套装”
“油田是我成长的沃土,我的成果就要报答企业。”
——孙连会创新语录
时值隆冬,雾霾“如期而至”。灰蒙蒙的天,显得格外阴冷。哈了哈手,身着蓝色冲锋衣、登山靴,一头斑白短发的孙连会愈走愈近。肤色黝黑、孔武有力,厚实的双手磨出一层茧子,跟想象中的一线油井作业工形象差不离。
走进孙连会的办公室,随处可见油井各类零件、管钳、卡尺。书桌上一叠技术图纸,毛了边、写满字。桌旁一摞《修井测试增产技术手册》等专业书籍,看起来有些年头,纸张略微发黄。
近年来,“清洁生产、环保作业”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的重点。而孙连会已经付诸实践11年,围绕解决井下作业现场污染问题,孙连会自2005年起,以至少一年一项成果的速度,进行环保生成系列创新:
2005年,《削减井下作业施工重的污染源》,制作自动排污引流装置和接箍封堵装置,将起注液管柱污染源从源头进行控制。
2008年,《削减通井刮削作业中的溢流污染》,解决了“通井、刮削”作业时,油管内水、油、砂、蜡下放喷出管口造成的油井周围污染,解决位于学校、民居、古建筑等区域油井无法施工难题……
而在一系列环保修井创新中,“油管控流防污罩”是孙连会比较得意的作品。
孙连会介绍说,以往修井过程中,抽油杆全部取出后,百余根十来米长的油管,里边存的油、气怎么处理?这是个难题。
“油气排放时,有时压力大,喷出来后,修井工油污满身。就算流到地上,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孙连会说,“过去,有俩办法:作业工穿上雨衣挡一挡,边喷边干;另一个,挨个给油管加丝堵。”
加丝堵,解决了喷漏油气的问题。但“后遗症”也让人很腻歪——实心金属材质的丝堵,一个重5斤,一口井需要使用百多次。且不说频繁安装的体力负荷,装好后,油管滴滴答答的排油速度也耗不起。“要知道,我们修井一天的成本就在一万元左右。时间上是真心等不起。”孙连会说。
于是,琢磨一个听话的装置,根据油井作业工的意愿,控制油气排放时间、速度的想法在孙连会脑海中愈发强烈。
这个类似“天方夜谭”的想法如何落进现实,孙连会自有妙计。
“创新也是有路子的,空想不成。”孙连会解释说,“我们叫头脑风暴,大伙坐一块开始想。最后把每个人的想法汇集成亲和图,逐一分析可行性、操作性,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此时是2014年3月,经过数轮讨论分析,孙连会大致搭起了这个装置的蓝图。
接下来,就要落到实物,检验效果了。此时,孙连会从废油管上锯下一个丝扣,花5元钱买了两个水暖弯头。这些毫无关联的物件听的人一头雾水。
“我这个类似一个倒U型的物件,两个水暖弯头接起来,中间放个小球。原理很简单,起油管时,管内油气压力推着小球堵住出口,防止油气喷漏。油管起出来后,受油管内吸力,小球再返回去,使油气顺利排出。”孙连会说,“这要是到外边车间做一个这种东西,至少也得500元钱,而我一根锯条加俩弯头就搞定了。”
锱铢必较的孙连会,接下来又碰到件窝心事儿,本就斑白的头发又白了许多。
“井上实验了几次,效果时好时坏。”孙连会说,“每口井的地质条件、自身状况都不一样,有的井很顺利,但有的井效果就很差。”
一连十多天,孙连会逮到机会就往油井跑。实验做了十几次,琢磨了十几天,不稳定的状况依然无解。“当时也愁啊,怎么都想不明白。”孙连会说,“有一天,我拿着装置,前后左右地看,突然想到,如果把装置‘放平’,让球在里边左右移动,肯定比现在上下移动省力。”
一窍通、百窍通。按照这个思路,孙连会立即改装。“其实就是将之前竖起来的U型通道放平,方便小球根据管内压力左右移动,计算好球体大小,确保小球别挡住排气孔就行了。”
2014年6月,改进完善的“油管控流防污罩”成功问世,并获得2015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年度成果一等奖。孙连会所在创新小组第4次获得“全国优秀管理小组”荣誉称号。
11年来,孙连会的15项环保生产发明成果串联起来,组成环保修井作业的系列神器。不仅消除作业现场污染,藉此完成低压井的不压井作业,单口井效益就在3万元以上。
在孙连会的办公室里到处都能看到有关采油的专业书籍
2、无人化操作助力智慧油田
“不管多么艰难,一定要把作业工从脏苦累中解放出来。” ——孙连会创新语录
在油田作业工这个行当,有句顺口溜广为流传:采油苦、维修累,又脏又累作业队。的确,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外加白天黑夜,维修一口油井,要连续起下油管、杆400多根。一根油管90多公斤,抽油杆也有30公斤。这些十来米长的钢铁,需要作业工“人拉肩扛”,弄得满身油污,成为名副其实的“黑人”。
“井下作业现场起下油管,井口需要二三人,完成挂摘吊环、开关吊卡、推拉操控油管钳、推送油管等一系列动作。”孙连会说,“简言之,施工速度快、劳动强度大、伤害风险高。”
为此,2011年,孙连会作为骨干之一与作业队几个革新迷开始琢磨井口无人操作系统。
同事王铁峰回忆说,“最开始我们想搞这个系统时,基本没人同意。我们这些人最高学历才是技校,这个系统最起码机械、液压、电路知识我们没几个人能搞明白。曾经有一家企业找科研单位帮忙,花了近2000万元才研制出类似的系统。这么高的投入和科技含量,不是我们作业大队能承担的。”
然而,用王铁峰的话说,一帮技校学生、工人出身的革新迷决定“一条路走到黑”。
迈开了第一步孙连会发现,这条路似乎并没想象中这样黑:
起早贪黑一个半月制成液控油管钳就位装置和机械臂可调式基座样品,合格。
利用8天时间制作推拉机械手吊环样品3套,操作修井机实验300余次,最终定型。当年9月中旬实现井口无人操作、90秒起下一根油管的目标。
2015年底,孙连会从即将退休项目经理手头接过“远程电控井口油管控污装置”的担子。油管卸扣提起时,管内油水混合物飞流直泄。“最开始只能靠员工向外推送油管,使管内液体排向污液储集筒再回流油套环空。员工双手泡在油水中,特别是冬季,野外寒风刺骨,那滋味,啧啧。”孙连会呲了呲嘴。
之前,虽然艰苦,但好歹有职工操作两瓣控流器完成这项工作。但要搞井口无人操作,如何让两瓣控流器达到“如臂使指”的效果,难!
“问题的核心就是需要2组液压系统,可项目先装的液压泵站只有一组,得靠一组液压系统完成2个动作,让两瓣控流器自动就位。”孙连会解释说。
方案搞了好几个,要么太复杂,要么成本过高,全都不理想。
时光荏苒,2016年春节到了。回家过年的孙连会,心里一直惦记这个未了的难题。
有一天,孙连会看到侄女做一道平行四边形的数学题,灵机一动,“做一个类似平行四边形的系统,电控液压缸带动四方平移总成左右移动,四方平移总成带动组合臂左右移动,组合臂再带动控流筒左右移动、合围、分离,不就成了。一个液压缸就解决问题了。”孙连会抑制不住笑了出来。
画图、论证一气呵成,元宵节样品加工图定型,半月后成品加工完毕,3月现场试验。“最终专家认为,这一系统完全符合起下油管井口无人操控项目要求,降低了劳动强度,避免了油水混合物对环境和职工健康的损害。”孙连会笑着说。
采油二厂的这一系列井口无人操作系统也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等专家鉴定为“这项技术为世界修井行业井口无人操作的先进水平!”
目前,孙连会等人正在着手收集实验数据,准备第二阶段修正优化。
为把研发的设备做到“极致”,孙连会需要画图一遍一遍地推敲
3、103项创新成果申报职务专利
“油田是我成长的沃土,我的成果就要报答企业。”
——孙连会创新语录
采访中,孙连会反复强调,这些创新成果离不开整个团队、采油二厂的支持。“厂里对职工创新政策十分宽松,只要我们上报选题,说清楚能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多少经费、多长时间能出成果,厂里全力配合。人、钱、物第一时间到位。完成实施后,我只是再把研究成果形成书面报告上报一下而已。”孙连会介绍。
然而,孙连会的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大相径庭”。
采油二厂作业大队特车队长李纬介绍说,孙连会学习能力强。只要是他不懂的东西,不仅向各行业专家学习,还会向自己的徒弟学习。2010年浙大毕业生尹雷到队实习,打听到尹雷机械专业出身,孙连会主动和尹雷结成帮教对子,学习机械基础制作知识。即使尹雷实习后转到采油作业区工作,孙连会依然电话请教。效果很明显:一年后,孙连会完成19项专利申报。如今,孙连会在机械、液压、电路原理等方面与专业人士不相上下。
在徒弟李希凡看来,孙连会是个干工作有点“强迫症”的师傅。“寒冬腊月,户外水都结了冰。我们一到饭点,就跑到屋内取暖吃饭。就师傅一人蹲在野外研究,喊他好几次,回屋扒拉两口又出去了。活干不完,他干什么都不踏实。”
孙连会经常一个人在设备室内修正、研究零部件
而在王铁峰看来,孙连会搞创新,不仅敢想别人想不到的,而且大多时候,能把想到的做出来。“之前我们做液压泵实验,没有合适的被试压工具接头。一直找4个变扣接起来对付着用。虽然接扣时挺费劲,但没人想着做一个专用接头。但孙连会想到了,不仅做出来了,还形成一套防喷专用试压工具,为队里节省了不少开支。现在我们需要实验装上这套轻便试压泵就走,之前光出动一台泵车一天就得好几千。”
一路创新走来,孙连会独立或者带队完成170项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成果,创效3000万元。面对民营企业的巨额钞票诱惑,孙连会做了一个决定:最具经济价值的103项创新成果申报中国石油股份公司职务专利,目前86项专利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问及原因时,孙连会说,“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32年,对工友、油田有感情了。油田培养了我,没有采油二厂、作业大队、靳占忠创新团队的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不过,孙连会回报的不止170项创新成果,还有:所带班组14年无任何安全事故或事件;近10年连续施工1300多井次无一次返工井或返工工序;25名徒弟成为企业生产骨干、工程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
■文/本报记者郭成 通讯员马燕 杜洪波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